最近从美国回中国了,冷静下来看了点书,也在反思这两年的经历。

关于为什么我没有在美国找到工作,这件事情从表象上看是我找工作不顺利,但是从深层来看,我的性格、习惯、能力都有很大的影响。

我个人的性格是比较急功近利、追求结果的。同时我又需要别人来承认我的价值或者我的付出。所以我大概做了以下一些并不合适的事情,导致我总是没法真正努力到点上,把自己搞得很累的同时,也不好管理自己的情绪。

  1. 盲目努力、自我感动
  2. 不注重基本功、追求短期成绩
  3. 浅尝辄止、无法坚持、缺乏积累
  4. 做事犹豫、患得患失
  5. 傲慢孤僻、情绪调节能力差
  6. 心胸狭窄、不懂向他人学师

其实我觉得我的这一次成功和高考失败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只不过我当时不懂得反思。相似的是,我身边总有能安慰我的人,我还是很感谢大家对我的包容和谅解。可以想象,如果我身边没有可以听我诉苦的朋友和战友,那我的生活要再糟糕一百倍。

首先定一个性,我觉得我这一次失败,结果并不会有我想象的那么大。即使我最终在美国找到工作,我想也最多能在美国待三年。因为一是现在美国工作签证H1B很难抽签,能抽中的概率很低。二是我个人在美国待了一段时间,发现还是比较喜欢和华人接触,比较难融入美国人的圈子。三是因为家庭的原因,最终回国肯定收益最大而且活的也轻松。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并没有像别人一样那么破釜沉舟。我一直觉得回国不见得很差,只是自己错失了更好的成长机会,从人生经历的角度来看是很可惜的。

让我从以上6个角度来深度剖析一下为什么我没有在美国找到工作,以及仔细想想我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应该如何处理。

个人成长

盲目努力、自我感动

我刚到美国的时候,想多学一点技术,那个时候就开始抱着MIT 6.824以及CMU的操作系统课程开始刷。但是事实证明,光听课根本记不住,也理解不了。感觉知识只是简单从脑子里划过,没有留下任何东西。

在去年9月份开始,我和kk一起约着晚上学习。我们学了很多东西,前前后后大概学了3个多月。但是令我印象很深的是,我花时间学了flink,却没有自己动手操作,因此在面试腾讯的时候,即使有些答案我能模模糊糊回答一些,也会因为担心自己答得不好而答得很简单。因此这段学习的时间就相当于浪费了。

我在找工作的时候确实受挫太多了,并没有形成“找工作-发现不足-学习-找工作”的正向循环,因此就按照自己的爱好在疯狂学习。这种方式填补了我空虚的时间,让我不至于太内耗。但是这样的努力,其实并没有直接作用于我找工作中。所以这些努力只是为了调节我的情绪,获取了短期的收益,但是对找工作这个终极目标以及长期收益没有帮助。

我觉得这件事情对我来说很大,很重要,估计之后还是会经常遇到。我现在觉得,做事情之前一定要冷静,要想清楚自己到底是不是需要做这件事情,不要过于着急,过于想证明自己,反而没有做好基础的事情。

不注重基本功、追求短期成绩

这就像高中刷题一样,我热衷于刷各种题目,采用题海战术,但是忽视了对知识点的深刻理解以及应用范式的总结。

在找工作刷题的过程中,其实对题目类型的整理总结往往比做更多的题目重要很多。现在看起来,题目其实也就是划分为十几类,只是有各种各样的变体。如果站在一个高度看问题,应该能有更多的收获。但是我还是比较懒,只喜欢把事情做完,却不会记得把事情做好,做细致。

基本功其实是一个程序员的基础素质。不仅仅是刷题,其他面试的八股知识甚至是面试技巧,都是一个面试者需要锻炼的。

之所以我不注重基本功,我觉得和我个人的需求以及定位有很大的关系。我觉得对我来说,找一个好方向比找一个工作更重要。因此我更喜欢花时间去尝试自己是否适合各个方向,而不是一开始就去做一些特别基础的工作。

话虽如此,但是我现在非常希望自己在找到自己满意的方向后,要认认真真提升自己的基本功,而不是再追求成绩变现。

浅尝辄止、无法坚持、缺乏积累

我现在意识到,学得快、学得早说明不了什么问题。我印象里我是同年级比较早学习AI的同学,看起来我大二大三的时候很努力,一直在看论文,做实验。但是我往往想的太多了,我在想这个技术到底是否有价值、是否有商业模式、是否适合我长远发展,然后在不停的内耗下,我渐渐偏离了AI方向,导致之前的总结积累没有保留下来。这几年过去了,反而比不上同期从零开始,踏踏实实,不紧不慢学习工作的同学。

在抛离AI后,我又去研究自动驾驶、智能椅子、分布式系统、web3、GenAI等等。我觉得我每次都是一头撞进去,尤其是前后关联不大的时候,特别麻烦。

其实我可以容忍自己在不同方向上跳跃,即使是快到30岁了,我依旧觉得自己有选择的余地。毕竟在一个红海市场拼杀不是我的能力(这样一看我和阿里的属性非常像),我的目标是找到一个蓝海领域快速做出成绩。

我只希望,在未来做选择的时候,可以稍微多做一些积累,哪怕是技术或者商业上一点点的收获和信息,都需要以文档的方式保留下来。

在记录方面,我现在下定决心保存GitHub、博客、公众号、CSDN等分享平台。我需要更多的积累,一是锻炼自己的基本功,二是打造个人的成长IP。

做事犹豫、患得患失

患得患失是我很大一个毛病。我感觉我现在越来越少进入All In状态了,这是一种创业素质的缺失。

之所以患得患失是因为我自己既微观层面基本功不扎实,同时又缺少宏观的战略眼光。导致我一会儿关注微观,一会儿关注宏观,从而两边都关注不过来。

我现在希望如果我确定AI Agent是我想认真深耕的领域,那我就要拿到120%的热情和耐心,去深入了解这个方向。先从微观入手,去关注这个领域现在已有的成功和技术栈,然后从宏观上分析这个领域未来发展趋势,从而做出更好的判断。

待人接物

傲慢孤僻、情绪调节能力差

关于孤傲这一点,我觉得我实在是太符合了。我觉得我有点吃了应试教育的亏,只知道一个人闷头努力,而不知道应该更多和人合作或者找人交流。

傲慢来自于自我过高的心理预期以及不切实际的想象。我总觉得自己付出的比别人多,总觉得自己吃了别人吃不了的苦,因此我理应获得更多的。我看不惯懒的人,看不惯自负的人,看不惯和我理念不一致的人。

久而久之,我只能和不对我造成太多“威胁”的人合作。我有点听不得反对意见。

同时我确认不太会调节情绪,容易被情绪绑架,做一些安慰自己但是无用的工作。

其实我现在觉得,情绪调节这一块,最核心的还是自己对自己期望不要太高,对每一件事情期望不要太高。要想办法从事情里学习经验教训,而不是想办法作为人生简历的简单堆砌。

心胸狭窄、不懂向他人学师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我现在也渐渐理解这个道理。

其实在美国的时候,我真的没有遇到太多志同道合或者说品性相同的人,至少在UCLA没有。但是,并不是说这个人不如我,或者说我不喜欢,我就不能从他身上学东西,我就不能和他成为朋友。

我在美国的时候我行我素惯了,后来听了朋友对我的评价,我才意识到我有这么多坏习惯。也许这些坏习惯在中国的时候我其他朋友因为照顾我的情绪都没有跟我说。所以说,每个人都有值得学习的内容。

对朋友的要求不要太高,很多朋友可能素质一般,但是反而成为在美国最终剩下的一两个好朋友。想想也真是唏嘘呀。

结语

既然已经从美国回来了,我觉得我也算是move on了。就像前文说的,也许回国有回国的好处,至少从环境、舒适度、个人长期发展角度来看,我还是有很多正向收获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我也就欣然接受吧。

不过这件事情所带给我的经验教训是非常巨大的。希望今天总结的这些经验教训可以在日后真正成为我自我成长以及改变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