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入职整七个月,从3月11号到10月11号。不得不说,上班之后时间过得好快,既有一晃几周过去,也有数着日子下班放假的。

那么上了七个月的班,我具体有哪些感受和变化呢?让我慢慢道来。

比学生还爱学习的打工人

首先,让我很惊喜的一点是,我竟然仍然保持了找工作时每天学习的热情。在这半年来,我平均一周至少晚上学习2-3次,每次在1小时左右。

从23年9月份找工作开始,我就和一位朋友W一直有晚上学习一小时的习惯,在那个时候很大地调节了我找工作的压力。而工作后的学习,也是下班后给自己心灵很好的养分和放松。我们学习的范围横跨多个知识点,从偏实用热门的LLM,到偏抽象的博弈论。我感觉最近的学习,让我有一点重新回到大一的感觉,对很多知识都是新鲜的,很多东西学得很浅,但是仍然很兴奋。PS:经W提醒,也花了不少时间吹水。

除此以外,我们组还有每双周的Java开发培训和AI技术培训。我觉得在这些课程的陪伴下,这半年还是有不少的成长的,也同时不至于让我的landing如此枯燥。

越来越早的下班时间

平时有亲友问我的下班时间,我就说975。他们都会困惑一下,说你们晚上还要加班呀,殊不知,975在我看来已经是国内互联网下班时间独一档了。

刚入职的时候,因为那个时候有试用期的压力,而且刚去团队想保持得积极一些,因此我基本上属于995的工作周期。后来,我发现工作时长太久并不是特别适合我,有的时候早下班是因为和别人合作生气,有的时候是因为下班后还想有一些自由活动或者学习的时间,因此我就越来越早下班。试用期结束后,我就开始了975的生活。好在,我和我们组主管沟通过几次这个问题,他都明确说6点之后随时可下班,并没有给我太大的心理压力。

如果让我回顾我刚入职时立下的几个目标,

  1. 潜心钻研技术以及正规大项目开发流程
  2. 结识阿里内部高水平、有想法的人才
  3. 掌握人才管理、激励、招募等制度
  4. 学习理解阿里巴巴价值观
  5. 在阿里诸多产业线的基础上,客观公正地看待阿里发展现状及未来前景

相比于花更多时间把项目做好,我还有太多管理和思维成长方面的工作要做。从这个角度,我很感谢现在的组,在一个相对轻松自由的环境下,度过了人生第一个半年工作。

我和项目

对外合作失败案例

总体来说,我觉得S1里,我合作的几项工作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遗留问题,或者说是难以满意。

我和业务方A合作的时候,同组师兄告诉我一个需求,我就开始吭哧吭哧地去设计技术文档,并且以自认为很快的速度进行开发。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和业务方A的对接同学沟通过几次,我都没有抓住事情的主要问题,连双方口径不一致都没有发现。最后,我把功能做完了,但是他们说这个技术方案实际解决不了他们的问题,这份工作就被放弃了,前前后后大概花了我一整个月的时间。这件事情教会我,做事之前一定要把各方要求和标准统一。

我和隔壁兄弟组合作开发一个功能,和我对接的同事是一位外包人员,在我看来技术不咋地(或者说我也没有兴趣去了解他的技术水平),同时文档也没有描述清楚。总之,在最初几次并不融洽的沟通后,我逐渐地就不再积极主动地沟通,如果出问题也找同组另一个同事顶上。我自认为设计了一套很好的功能方案,但是最终联调的过程中还是有非常多的麻烦。这件事情教会我,自己不能把个人情绪带入到工作中。

我和业务方B合作的时候,一开始合作得还好,但是最后要准备上线的时候,业务方的业务方对产品方案不满意,我们只能重新整改后再上线。这件事情教会我,做事之前一定要确定最终埋单人的意愿,不要一厢情愿。

哎,这么看下来,这半年尽在这打转转地失败了。

在我看来,沟通问题确实是刚入职半年的我暴露出来最大的问题,这个问题可能比我加班少的影响都大。以上的这些案例有些不完全是我个人的责任,也有一些组织上合作信任的问题,但是最终的吃亏方总是我,毕竟一次沟通不到位,损失的就差不多是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

希望之后的工作真的可以抓住问题主要矛盾,提前做好预案,做好风险控制。

理想主义的悲歌

我刚进组的时候对组里的技术方向很感兴趣,是非常火热的AI Agent,而且我们在做一个AgentOps平台,和我之前实习做得很像,我觉得这简直酷毙了。但是做着做着我觉得可能没有那么理想。事实上我们组做的是针对公司内部严谨办公业务场景的Agent,因此对LLM以及各种Agent框架的应用是非常有限的。

总之,我觉得我们组做的工作还是一个相对初级和基础的状态。不过即使这样,我们也还是尽我们所能承接了一些项目,让整个组活了下来。

我觉得我一直是一个有理想主义的人,但是现在做的事情貌似没有那么理想。可能是业务受限,可能是自己能力有限,也可能是自己真的累了,我感觉这半年在做一些工作的时候,还是缺少一些真正让我觉得有价值的效果。比如说一开始主管给我的OKR是设计提示词组件,在我看起来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可是拿到这个课题,我的思维很乱,不知道这个问题应该如何拆解,每个子问题需要多久能解决,能解决到什么效果。最后我只搭了一个架子,没有真正迈出有价值的一步。

下半年,我拿到的课题是一个比较宏大的课题,貌似给了我很多自由发展的空间。希望可以多关注关注竞品,同时去做一些深入的用户访谈,努力让我们的产品更好用吧。

其他

最初和主管1on1的时候,我问主管如何能达到晋升的标准。主管跟我说,目前刚入职一年的校招生基本不太可能晋升,并且一般来说晋升前半年基本上是已经要达到晋升后级别的能力的。因此主管劝我不要太着急。正因为如此,我感觉我入职后没有像其他同事一样那么着急追求好绩效,而是想办法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如果现在用一个词来形容我的心态,我会觉得是“慢慢来”。可能之前熟悉我的人会觉得这根本不像我。我以前一向是追求最快完成任务,追求成长和成就。但是在从学生转向工作职员后,我的第一心态确实就是慢慢来,我有太多心结没有解开,很多能力没有掌握,很多错误没有总结。也许是之前失败得太狠,这次重新起飞需要一定时间的低空滑翔。我希望能以一个平稳的速度,逐渐将自己身上的一些缺点改掉,比如傲慢和粗心,比如孤僻和图安逸。

换一个角度看,即使技术人员在35岁会被裁员,那我也有足足十年的时间去成长。我相信我还是可以重新调整好自己的状态的。

最后

我很喜欢四叔的一句话“生活是沸腾的”,纵使我们都知道生活就像汽水一样,噗的一下就没有气了。

最后,我还是希望自己能开开心心地工作,希望我和我的公司都能活102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