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1 回看过往三年总结随笔
上天宠爱骄傲的人,给他们一颗孩童的心;这里说的不是天真纯良,而是他们永远只顾自己的喜好厌憎。
——题记,节选自《我的团长我的团》,不知道该赠给谁,就赠给自己吧
2023年8月11日,加州时间晚上9点28分,我在洛杉矶的公寓里写下这篇文章。本文将会是随笔性质,也没有什么提前的构思,基本上想到哪写到哪。
首先我想说的是,我感觉自己的人生走到的相对正确的道路,至少自己没有对未来有太大的困惑和恐惧。我回想2年前,我在2021年的申请季,我环顾四周,发现大家对科研的热爱非常强烈,但是相比而言我又是非常偏爱工程的,所以我基本找不到自己的道路。在去年的时候,我参加深圳科创学院,进入创业状态,但是发现自己畏手畏脚,没有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今年,前半年的时候我参与一个创业项目,同时自己又带领一个起步项目,感觉自己又有了新的收获,也意识到自己更多的不足。但是总的来说,我继续走工程这条路,找一个工程师的工作,让我非常期待。因此我还是非常珍惜下半年的找工作机会,也想借此机会好好学习,好好提升。
但是总的来说,我觉得这三年还是踩了不少坑的,也收获了很多教训。
我觉得第一大坑就是“心急”。我在大三考虑自己应该做什么方面的研究的时候,我太心急了,我急于找到一个既有科研价值,又有市场潜力,又和自己过往经历匹配的方向,最后把自己剥离得四分五裂,完全没法满足自己的技术+市场的需求。现在我回想起来,这是不太现实的。我有和其他在读硕士博士的同学交流,我发现大家的方向也是会有改变的,更别说现在ChatGPT出来后,很多新的方向和需求都出现了。“一劳永逸”是根本不可能的,我应该考虑的是从技术本质上获取经验知识,而不是选一个固定的方向盲目投入。我个人觉得,年轻的时候可以多试错,不急于确定自己的方向(当然,这也是一个坑吧)。
第二大坑就是“不自信”。这一点在大三和大四的时候尤其明显,来美国之后好转了一些。我的不自信一直来源于自己定位的不确定,以及把很多事情看得太重了,太长远了。比如我之前觉得读硕士,就是努力搞科研,或者混毕业水学历。但是我后来也了解到,有的人可以为了平台去一个更好的地方提升自己,这本来也可以是我的选择之一的。对我现在来说,虽然我也不是非常喜欢我现在的项目,但是我更倾向于接受它并且在此基础上做更加正确的选择。从另一个角度,我也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犹疑了。之前的不自信在于我总是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去比,而且要和所有人比,这就给我很大的压力,但是我现在觉得自己有长处也有短处,而且自己也完全没有定型。那自己好好学习,好好积累,本身就是一个适合自己的选择。有句话叫做“厚积薄发”,我觉得这就很有价值。
第三大坑是“盲目和缺少信息”。其实这个形容词来形容我还是有一些夸张的,因为我一直自诩是很有朋友交际的。只是我回看起来确实有这种感觉,比如我关于读博、关于创业、关于留美,其实这些问题都是可以多和别人讨论来判断自己的选择的。我想我自己的能力是相对足够的,只是缺少信息的日子给自己很多的内耗。因此,如果有自己需要首先改变的事情就是我希望可以多和别人交流,获取更多的信息,保证自己不错过时机,同时也减少自己的内耗。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一直觉得“做什么”很重要,现在我依旧这样觉得。但同时我也意识到,我的能力还是有很大欠缺的,因此“怎么做”也非常值得学习。
总的来说,就是生活节奏变慢,满足感提升。
另外值得提到的就是这三年其实自己都有探索,虽然有的时候觉得自己没有全力以赴,但是还是认真对待并且收获很大的。21年,我担任AI组组长和行政部部长,开启长达4个月的疯狂加班的日子。我觉得那个时候真的很忙,也很累,但是我学到了团队管理、行政处理等事情。22年,我参与自动驾驶和智能办公椅的项目,第一次以创业者的思维和姿态去参与项目,意识到市场思维、设计思维。23年,我带领团队的老同学一起搭建基于ChatGPT的论文解析项目ZipPaper,并且成功上线,在此过程中学到了项目进度管理和用户调研等等内容。只是很可惜,这三个项目都因为各种原因而无法坚持下去。我觉得和我个人的状态非常有关系,因为每次都到我需要升学或者需要找工作的时间段,实在是没法继续坚持。
每年的2月到8月都是一个起平落的状态。说实话,我不是非常满意。但是我也能接受吧,毕竟自己现在没有那个勇气和能力全职创业。我希望自己可以多坚持坚持,多积累积累。
关于未来,未来是平坦的,也许也是我被生活和经历磨平了棱角吧。我希望自己可以先缓下来,让自己成为一个成熟的社会人,再开启下一次可能的创业或者搞事情。我相信人生是均值回归的,我总是可以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的。
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