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8读《小米创业思考》感想
最近抽了一段时间看《小米创业思考》,有一些很深的感触值得分享。也许下面的总结会比较稀碎,但是正好对应我一直以来的困惑,我希望能慢慢梳理清楚。
首先,我印象很深的是,雷军在书里若隐若现地表达自己对错过第一次“互联网风口”的遗憾,但是这种遗憾在后来慢慢被自己的“互联网思维”给抹平了。一开始,雷军表示自己当时第一次接触互联网,就被深深地吸引,但是因为深陷金山软件销量不佳的困境中,没有着手在这方面创业,因此就错过了第一次互联网浪潮。而在此次浪潮中生存下来的公司日后都成为了非常庞大的企业,比如新浪、阿里、网易等等。而且在了解到互联网企业初期处在大量烧钱没有营收,却有很高的估值的时候,他还表示得非常困惑,觉得这很魔幻。此时他带领金山尝试过两次互联网转型,却屡屡失败。但是令我很惊讶的是,他后来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得出“互联网思维”的结论,认为“互联网思维”不仅仅可以用在互联网公司,而是可以用在任何领域行业。因此他总结出“专注、极致、口碑、快”的互联网七字诀。也让小米的战略目标设置为“硬件+软件+互联网”,后又升级为“硬件+互联网+新零售”。我觉得这个经历很启发我。很多时候,追风口、追热点并不现实,一 ...
0815与胡桃科技创始人Henri交流
15号上午,我们组与胡桃科技创始人Henri沟通了一下我们组目前的方向、创业经验以及下一步工作等等。
Henri提到椅子是人体工学与现代科技结合的结晶,很多设计师第一个设计都会选择椅子,因为椅子是一个设计难度很高的物件,如果设计得好很体现水平。
在初创公司方面,他建议我们首先要在技术和产品定义方面领先于同行至少一两个阶段,而且由于一款产品从开始到量产需要18个月的周期,因此我们需要保持自己的技术时刻领先。对于产品定义方面,他对创业团队的要求是要从用户的角度懂产品,而且要比任何人都懂。产品定义一开始是观点,有可能是用户的,有可能是设计师的,而被我们总结归纳为洞察。
其他工作诸如供应链是可以通过向大厂挖人来解决的,也可以借助于体系内的公司推荐。这是一种“事实”。(有批判性思维的感觉,非常有启发)
从Henri的角度来说,定价是一种长期战略选择问题,而不仅仅是商业层面上的工作。他的逻辑是,定价是我们一个创始团队和世界交互的方式,我们通过一两年的时间迭代出一款成熟的产品投向市场,我们希望市场提供给我们多大的回报。当我们选择好定价之后再去找合适的投资人。有的定价是允许短期亏本,但是长期有占领市场 ...
0812无题
今天的博客偏向于个人随笔和思考吧。
今天上午把软件集成部分的工作完成得七七八八,剩下来还有融入电机的部分,我想晚点再做。现在想休息一下谈谈自己的想法。
现在想来,很多时候我也算是比较幸运的人了,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比如从小就开始给手机和电脑刷系统。如此看来,我的兴趣一目了然。我之前一直纠结说自己的兴趣找不到,或者应该说自己标准太多了,一点点筛除后就没有了,最后也忽视了自己长久的工作。我觉得,把学习的重心向类linux系统发展是很有利于我未来的工作的。
还有一点是别人一直在提醒我,我也尽力在想通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做一件事情绝对不是一个人把所有事情做完,而是大家做自己最擅长的部分,最终集合起来的。所以,就拿机器人为例,我也不是说把机器人的全部东西都做了,包括slam之类的,这些我也没有非常强的兴趣。我应该把我擅长的工作做好,然后整合别人或者被别人整合,最终做完一件事情。
所以说,在考虑很多的方向问题之后,我还是会逐渐回归到考虑人的问题。什么人适合与我合作,我需要什么样的人,这些问题都需要我慢慢去思考以及尝试。
仔细一想,创业这件事情真的非常难啊。
0809DMA学习
今天项目里用到了DMA相关的技术,调了比较长的时间的,特地来记录一下。
DMA是直接存储器存取,它的主要功能是用来搬数据, 但是不需要占用CPU。对于F103芯片来说,DMA控制器包含DMA1和DMA2,其中DMA1有7个通道,DMA2有5个通道。下图为DMA1的通道配置情况。
本次使用的主要是DMA1中的通道5,即使能USART1_RX功能。具体设置的时候就是把USART1->DR初始化为外设地址,自定义一块内存地址为USART1_Rx_Buffer。在数据读取的时候,外设地址是不变的,一直是USART1->DR,而内存地址因为一直在写入所以需要递增。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配置是DMA_Mode,有DMA_Mode_Normal和DMA_Mode_Circular两种模式可以选择,后文细说。
从中断的角度,由于开启DMA单帧接收中断USART_IT_IDLE,DMA接收中断USART_DMAReq_Rx,同时关闭串口的单字节接收中断USART_IT_RXNE。当串口接收到数据的时候会进入到USART1_IRQHandler函数。此时值得注意的是,需要用USART_GetITS ...
0808富人思维
今天我开始了深圳科创学院继续的创业之路,有一些新的想法值得分享一下。
这个想法来自wyf,或者说来自我很喜欢的一个UP主李自然。他曾经说过富人思维中非常核心的一个观念就是“参与”,就是要尽量参与到能够赚钱的圈子里面,这是非常有价值的。
事实上,这是一种我未曾理解的事情。我以前一直觉得自己不清楚自己到底要做什么样的创业,因此在选方向上面纠结和犹豫太多了,但是转念一想,我对于创业这件事情本身的坚定性非常之大,我相信比我认识的大部分人都要强烈。那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从这个角度出发,既然创业的想法很确定,那同时也要做与之对应的事情,比如结交更多有相同意愿、能力强大的人,提升自己的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等等。我觉得这样的思路才是对的,反而在方向上面死磕也不是很高效的。
今天我们组来了两个夏令营的同学,他们的技术水平和默契程度真的令我惊讶,我渐渐意识到他们这样的组合才是真的创业黄金搭档。所以对我来说,还要做的事情有很多很多呢。
除此以外,我今天和ldl聊了一下,听说他最近正在学习linux驱动相关的东西,他说他学习这些东西主要是因为想做更高级的软硬件,我觉得这也很适用于我,因为我对于操作系统 ...
0808从深圳回杭州
现在想来,过多的焦虑还是来自自己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畏惧。相比于具体做出什么,我现在觉得找到模式闭环才是头等重要的大事。
所谓模式闭环,就是要看现在的这种“智能硬件”创业道路是否适合我,至于我在其中做的是椅子还是桌子还是烧烤架什么的关系倒不是很大。当然,说到底我还是从内心开始延缓自己对于“成功”期限的设定,我觉得年轻应该多积累,而不是在还不确定方向、特长、能力边界、与世界沟通方式的基础上,过于苛求自己的产出。这难免太为难我了。
除此以外,还有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那就是机会是等出来的还是主动争取的。所谓机会,从我离开学校、离开团队后仿佛就少得可怜,我之前适应这样的日子也花了一些时间。因此不管是等机会还是找机会,前提都是机会是非常稀缺的。唯一不同的地方在于,等机会显得比较被动,找机会更为主动。之前我一直倾向于找机会,而我现在觉得,我还是要客观地看待机会存在的稀缺性以及自己对于机会的重要性认识。一方面,不是所有机会都适合我来做;另一方面,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这也是我现在最想说的一句话),如果一直想着抓机会、找机会却没有足够的沉淀,那等机会来了又很有可能痛失良机。与其这样,真的不如把手头的事情 ...
0804探索
最近我从深圳回杭州休假,昨晚又和家里聊到了我对未来的规划问题,重点在于我从去年七八月份开始的对于未来方向的思考,目前的结果是减少自己对于方向的强关注度和依赖性,明确“我不等于行业,行业不等于我”,更多关注闭环的形成和人脉的搭建,把创业作为一个较远的目标和事业,现阶段对思想做减法。
首先需要思考的一点是,我现阶段的战略到底是要做更好的人还是成就更大的事业。我想在之前一年的探索中,我的战略目标始终都是成就更大的事业,所以我暂时停止了对自己技术、管理、性格甚至是身体方面的提升,希望能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找到一条合适的未来人生道路。但是很可惜,我暂时没有找到适合的道路,一年的努力没有得到非常满意的结果。
我觉得这是有原因的,至少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战略方面,未明确是市场优先还是兴趣优先,在两者方面都有所尝试,但是都有一些顾及。选择自动驾驶和智能椅子都是从市场的角度出发,但是在完成的过程中总是对实体有一些介意。
战略方面,过于重视商业价值的收获,而忽视其他组织价值、经验价值。忽视人的成长性和时代的变化性,短期内渴望成功或者急于成功。
战略方面,主观地希望或者证明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在集体中的存在 ...